北宋大臣。字莘老,永静东光(今属河北)人,十岁而孤,就学于东平,遂居焉。嘉祐四年,擢进士甲科,试冀州南宫令。与信都令李冲、清河令黄莘皆以治行闻,人称“河朔三令”。徙江陵观察推官。治平中,韩琦荐为馆阁校勘。王安石亦器之,擢为检正中书礼房、监察御史里行。上疏极论新法不便,谪监衡州盐仓。签书南京判官,召为同知太常礼院。元丰初,改集贤校理、大宗正丞,为开封府推官。除礼部郎中,迁右司郎中,知渭州。哲宗即位,召为吏部郎中,擢侍御史,以正色弹劾,多所罢黜,时人比之包拯、吕诲。元祐元年,为御史中丞,拜尚书右丞,连进左丞、中书侍郎,门下侍郎。六年,拜尚书右仆射。时朝廷党争激烈,刘挚被视为朔党,为言者罗织,罢政出知郓州。七年,徙大名,再徙青州。绍圣初,夺职,贬知黄州,再贬分司南京、蕲州居住。四年,贬鼎州团练副使,新州安置。卒于贬所,年六十八。素性峭直,有气节,通达明锐,触机辄发,无所避忌。又喜读书,自幼及老,未尝释卷,少好三《礼》,研习精湛,晚年好《春秋》,辨诸儒异同,得经旨意为多。刘安世称其“文章雅健清劲,如其为人,辞达而止,不为长语,表章书疏,未尝假手”(《刘忠肃公文集序》)。亦能诗,其《湖上口号》诗“绿荷深不见湖光,万柄清风动晓凉。莫恨红葩犹未烂,叶香元是胜花香”;《齐己草堂》诗 “一曲流泉对草堂,何人与续帐前香?清诗自共秋风老,依旧钟声送夕阳。”写景咏物造微入妙,具有唐人韵味。其子刘跂集所著奏议、论说、记序、铭志、诗赋共千余篇,编为《忠肃集》40卷。原本已佚,四库馆臣自《永乐大典》辑为《忠肃集》20卷,今有《四库全书》本、《畿辅丛书》本。《全宋诗》卷679至 684录其诗六卷。《全宋文》卷1665至1683收其文19卷。事迹见刘安世《忠肃集序》(《忠肃集》卷首)、《宋史》卷340本传。
历史年表
北宋天圣八年(公元1030年),出生。
北宋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,9岁,随父亲江华(湖南永州)任职,母亲和舅舅陈孝若同行。
北宋宝元二年(公元1039年),10岁,父母相继去世,母亲卒于江华,父亲卒于衡州(湖南衡阳)。之后,迁山东省东平外祖父母家居住、上学。
北宋皇祐元年(公元1049年),20岁,郓州(山东郓城)生活。一边读书,一边云游山川,寻觅知音,广交友朋。
北宋嘉祐三年(公元1058年),29岁,在荆州结识名僧文莹。
北宋嘉祐四年(公元1059年),30岁中进士甲科,,同年五月任冀州南宫令。
北宋治平三年(公元1066年),37岁,任江陵观察推官。
北宋熙宁三年(公元1070年),41岁,四月由宰相韩琦推荐为馆阁校勘。
北宋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42岁,宋神宗、王安石君臣携手,立志革除弊政,变法图强,刘挚得到王安石赏识。二月任检正中书礼房公事。四月任监察御史里行。
北宋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,43岁,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(挚主张渐变,反对暴变,他认为新法推行太快,民众不能迅速适应),被贬为衡州监管盐仓,遭贬后回郓州迁移祖坟。
北宋熙宁七年(公元1074年),45岁,任签书南京判官。
北宋熙宁十年(公元1077年),48岁,王安石出朝,退居江宁。刘挚回开封任同知太常礼院事,为元丰改制作准备。
北宋元丰元年(公元1078年),49岁,任集贤校理,开封府推官,改奉议郎。
北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53岁,四月任尚书礼部郎中。八月以正旦使出使辽国。
北宋元丰六年(公元1083年),54岁,春,任右司郎中。四月被罢官归乡里。
北宋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,57岁,七月出知滑州(河南省滑县)。
北宋元丰八年(公元1085年),56岁,三月宋神宗病故,哲宗即位,高太后垂帘听政。四月刘挚自滑州诏为吏部郎中。六月由丞相司马光上疏进为秘书少监,不久再进为侍御史。
北宋元祐元年(公元1086年),57岁,二月擢升御使中丞。 九月司马光(元丰八年末任首辅)病逝。司马光死后,程颐(洛党)、苏轼(蜀党)、刘挚(朔党)三党抗衡,朔党取胜。十一月进位中大夫,尚书右丞。
北宋元祐二年(公元1087年),58岁,五月升为尚书左丞。
北宋元祐三年(公元1088年),59岁,四月升为中书侍郎。
北宋元祐四年(公元1089年),60岁,兼任门下侍郎。
北宋元祐六年(公元1091年),62岁,二月任太中大夫兼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。
北宋元祐七年(公元1092年),63岁,十一月遭郑雍、杨畏等弹劾,被贬为观文殿学士,出知郓州,移知青州(河北青县)。
北宋元祐八年(公元1093年),64岁,九月高太后病故,哲宗亲政,新法派主政,刘挚被贬黄州(湖北黄州),再贬光禄卿分司南京,蕲州(湖北蕲春)居住。
北宋元祐九年(一般称为绍圣元年,公元1094年),65岁,六月再贬黄州。被贬为光禄卿。
北宋绍圣四年(公元1097年),68岁,再贬鼎州(湖南常德)团练副使,新州(广东新兴)安置。十二月三日卒于贬所,年六十八。
南宋绍兴六年(公元1136年)五月,宋高宗追赠刘挚为太师。
历史评价
《宋史·列传第九十九》论曰:吕大防重厚,挚骨鲠,苏颂有德量。三人者,皆相于母后垂帘听政之秋,而能使元祐之治,比隆嘉祐,其功岂易致哉!大防疏宋家法八事,言非溢美,是为万世矜式。挚正邪之辨甚严,终以直道愠于群小,遂与大防并死于贬,士论冤之。颂独岿然高年,未尝为奸邪所污,世称其明哲保身。然观其论知州张仲宣受金事,犯颜辨其情罪重轻,又陈刑不上大夫之义,卒免仲宣于黥。自是宋世命官犯赃抵死者,例不加刑,岂非所为多雅德君子之事,造物者自有以相之欤?
个人作品
《忠肃集》,是刘挚的著作之一。刘挚的著作见于著录或转引的,从现存材料看,主要有刘挚集、刘忠肃集、刘挚奏议、刘挚遗稿和刘挚日记数种,但后三种今都已失传。
刘挚的《忠肃集》,至少在明初尚广泛流传于世,明《文渊阁书目》就曾著录。到了《永乐大典》修著时也曾经收入。在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、《经籍考》中均著录《忠肃集》为四十卷。从现存《大典》残卷中,尚可分检到《刘挚集》、《刘忠肃集》和《刘忠肃公文集》的部分诗文。但到了清朝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此书竟已久无传本了,以致《四库》馆臣不得不从《永乐大典》中依韵辑出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介绍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中对《忠肃集》是这样介绍的:《忠肃集》二十卷,宋刘挚撰。其文集四十卷,见于《宋史—艺文志》。因久无传本,故从《永乐大典》各韵中挨辑编缀,共得文二百八十五首,与原书卷目相比较,还剩余十之六七。谨以类编纂,整理为二十卷。
现本《忠肃集》
现本《忠肃集》中,奏疏占五卷,共七十篇,字数近五万,分量上占到全书的四分之一。表两卷,启两卷,占全书的四分之一。序和杂著、奏疏为一卷,碑、墓志铭占四卷,合占全书的四分之一。其余则为七言古诗,五言律诗,五言长律,七言律诗等诗词歌赋。